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The Best Way to Know Yourself is to Know Others

星艦的其中一個重要價值,就是促進異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與理解。


在 Star Trek: Discovery 第一季第四集 "The Butcher's Knife Cares Not for the Lamb's Cry" 中,主角 Michael Burnham 收到她的前艦長 Philippa Georgiou(楊紫瓊飾演)的遺物與遺言。她的遺言大多是對主角的鼓勵,其中也包含一句話:"The best way to know yourself is to know others." 這句話在影迷間並沒有引起什麼討論,但是我覺得這句話也代表星艦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不同個體之間,以及不同文明與種族之間的相互理解。21世紀初的地球比起20世紀的地球,雖然科技更為發達,但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並沒有減少,而且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反而越演越烈。換言之,我們並沒有更「文明」。現任美國總統的政策是「美國優先」,而中國一心只想成為「強國」。人類文明的領導者們似乎沒有更努力在尋求互相對話與理解。我覺得星艦在這裡說的,不只是是希望主角理解自身與他人,理解瓦肯文化與人類文化間的異同。故事在這裡更是要提醒觀眾,瞭解別人,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同時在這個相互理解過程中,人類能夠更朝向星艦的理想世界邁進。(OK~星艦的世界並不理想,但是比起21世紀的人類,他們能用平等的態度對待不同文化、性別、種族、宗教的人們。)

這句話也讓我想到,我一直覺得「本土化」與「國際化」這兩件事情是可以齊頭並進的。「國際化」不是學學英文就好了。「國際化」是一種對於異國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而這件事情是必須在充分理解自己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這就是「本土化」。反過來說,對於「他者」的理解,也反過來可以讓我們看到自身的優點、劣勢與獨特之處,也就是 Georgiou 艦長所說,「瞭解自己的最佳方式,是瞭解別人。」希望臺灣能夠不斷地在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過程中,為人類互相理解的理想盡一份力。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楊紫瓊的口音

在下面這段 Star Trek: Discovery 的預告片中,可以看到楊紫瓊刻意保持她原來的口音,而不是講美式英文。這件事情的意義是,在星艦影集中讓觀眾看到自己,以及挑戰歧視。星艦系列挑戰種族與性別歧視眾所皆知,但是半個世紀前,星艦影集中也刻意出現美國南方口音,蘇格蘭口音與俄羅斯口音,挑戰口音歧視。口音歧視是比種族與性別歧視更...微妙的一種歧視,高社經地位的主流族群從口音判斷人的族群與家世,藉以決定是否要接納新成員進入群體。這種事情臺灣在過去數十年也很常見,大家可以想想看,我們多常因為國語講不標準或者台語講不輪轉被笑。被笑還是小事,但是因為口音被霸凌或者失去工作機會,那就是大事。


但是楊紫瓊用她的口音再一次告訴全世界,你不用刻意去學紐約人講英文或者北京人講中文,你也可以成為英雌(雄)!

Star Trek 影集與電影播出順序

我從今年開始,帶小傑一起看 Star Trek(真慚愧,我們更該一起讀聖經)。我先讓他看TAS,慢慢引起他的興趣,而且卡通的內容也比較適合小孩。接下來他加入我正在複習的TOS,他跟著我看完了第二季後半與第三季。我其實沒有希望他成為宅男影迷,只是想要讓他在從小就接觸到類似歧視與平權等的社會議題,所以不見得要每集都看。不過既然已經養成習慣(我們平均每週看三集左右),那就慢慢看下去。我覺得劇情的內容還是依照首播順序觀賞會最合乎影片中的邏輯,所以下面這張到2009年為止所有影集與電影的播出順序表(List of all Star Trek episodes sorted by original airdate)對我幫助就很大,不然那個 TNG + DS9 + VGR 交纏的順序要查還有點麻煩。以這樣的速度,看完5個電視系列加13部電影(或許再加上即將上映的系列6與可能被拍的電影14集),大概就小學畢業。他到國中應該會跟我一樣討人厭。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紀念星艦五十週年的星艦百科全書第四版

星艦製作團隊,在2016年慶祝星艦五十週年時,出版了星艦百科全書第四版:The Star Trek Encyclopedia,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Future。對於星艦迷來說,這也是頗感動的事情之一,因為,在這個網路的年代,關於星艦系列的權威知識,可以查詢維基版的星艦資料庫 - Memory Alpha - 所以似乎沒有出版紙本百科全書的需要。上個世紀網路不普及的年代,曾經有三個版本的星艦百科全書出版,分別在1994、1997 與 1999 年。我上個世紀時也購買過第二版。時隔十七年,去年竟然出現第四版,而且內容大幅增修,真是造福影迷。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套」百科全書的外觀與內容。

首先是外殼,由精裝厚殼將兩本百科全書收整。

書殼背有書名與星艦標誌。

兩本百科全書,A-L 與 M-Z,剛好用TOS與TNG兩代企業號當封面。

星艦系列最重要的英雄:Cpt. James Tiberius Kirk。

最新版的百科全書,除了有包含五個電視系列的內容之外,電影系列也包含 Alternate Universe 的角色與劇情。

兩個宇宙中的 Spock。

星艦列表。

各種組織徽章圖鑑。

不同時代星際艦隊的階級。

各類星艦圖鑑。

這套百科全書美中不足之處,就在於它雖然在2016年底出版,但是沒有包含電影第十三集的內容,這可能也是因為本書撰寫期間,第十三集還未上映。為避免劇情洩漏,這本書的撰寫與出版團隊也不能對新電影先睹為快。這也是星艦系列的傳統。瘋狂影迷太多,所以劇情在上映前要絕對保密。

最後來回答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麼在網路的年代還要出版紙本百科全書呢?二十世紀的前三本百科全書,的確會被影迷與作家拿來當成工具書,我自己過去就常常查舊版的百科全書。但後來維基興起之後,我就完全依賴星艦維基。我覺得,這套百科全書完全是讓影迷收藏,而不是只當成工具書。當然,這套書代表星艦「正史」(canon) 的知識,在網路資訊有疑義時也可以查。但重要的是,這套書讓影迷會有擁有星艦知識的感覺。網路上的知識是「流動」的,很多人不見得有能力判斷真偽,而且很多事情眾說紛紜。有一套官方認定的百科全書,可以讓影迷覺得自己擁有官方的知識,所以還是有賣點。平常我們還是查網路,但是花幾張小朋友,享受擁有星艦知識的快樂,對影迷來說是值得的。所以,這套書有市場,我雖然晚了幾個月,還是買來收藏了~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古希臘文好好玩第5回:老師都是數學家?

現代學術中各個學科的名稱,有許多來自古希臘文,一點都不奇怪。古希臘與希臘化時代其中一種最傑出的成就數學—在現代英語稱為「mathematics」,而這個字也來自古希臘文,只是意思不見得相同。

兩年半前,我去上了幾節希臘文的課,當然沒有什麼程度,不過學了幾個字根,可以當成半瓶醋跟分享一下,就寫了古希臘文好好玩這個系列。不過當時只寫了四回就停筆,而最近兩學期因為又重新開希臘科學史的通識課,就來複習一下幾個單字。


Mathematics 這個字來自古希臘文。原本在古希臘文的μᾰνθᾰ́νεινmanthanein)是「學習」的動詞,其衍生出的μάθημα‎máthēma)代表「知識」,μαθηματικός‎mathēmatikós)則是「喜愛學習的」。本來τα μάθηματαta mathēmata)一詞在古希臘文可以指稱不只是數學,而是任何學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這個詞來稱呼他對「理型」的研究,也用其稱呼關於算術、幾何與天文學的研究。亞里斯多德是最早把μαθηματικηmathēmatikē)與φυσικηphysikē)分開的學者,後者是指對於自然物體的研究,而前者就是對於點、線、面、數等概念的抽象研究。


畢達哥拉斯雕像

在亞里斯多德之前,公元前六世紀由畢達哥拉斯創立的畢氏學派,傳統上被認為發展成兩群人:
μαθηματικοίmathēmatikoi,教導者)與ἀκουσματικοίakousmatikoi,聆聽者)。代表教導者的那個字,後來就被指稱「數學家」,也就是現代英語中的 mathematician。這當然不是說,古希臘的老師都是數學家。不過,對於我們當數學老師的人來說,把老師當成「數學家」,也可以看成一個美麗的錯誤啦~

參考資料:G.E.R. Lloyd (1970). Greek Science after Aristotle.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五十週年紀念文之三:No, we are not there yet.

1967年11月17日,Star Trek 第二季第10集 Journey to Babel 首播。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星艦集數之一,最近剛好複習到這一集。本集的內容有三個主題:父子之情、政治斡旋,以及懸疑陰謀,其戲劇張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有可觀。下圖的這一幕算是本集代表之一,以半世紀前的電視製作水準,這應該算是精緻的化妝。這一幕進行到星際聯邦的四個主要種族 - 瓦肯、人類、泰勒、安多利 - 各自對於某個能源議題有不同立場,甚至有可能引發聯邦內戰。今天被川普撕裂的美國、因難民問題而擴大歧見的歐盟,以及民族主義加劇的東亞,看來都比23世紀的星際聯邦更難在和平與互相尊重的價值之上解決問題,更不用說伊斯蘭世界。星艦系列跨越半個世紀,但人類還看不到和平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