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The Only Way to Defeat Fear Is to Tell It No

Star Trek: Discovery 第一季在2018年二月完結。我個人覺得最棒的一句台詞就是:「戰勝恐懼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它說不。」


Star Trek: Discovery 是半世紀以來第六個星艦電視系列。系列剛開始時,被許多影迷批評違反星艦精神。但是當劇情進展到第一季中後段時,影迷們意識到,這一季的主線劇情圍繞著一重要概念,就是「鏡像宇宙」(mirror universe)。鏡像宇宙中所有的人、事、物都與我們的宇宙很像,每個人在鏡像宇宙都會有一個完美的對應。鏡像宇宙跟我們的宇宙唯一的差別,就是鏡像宇宙的每個人都是邪惡版的我們。「鏡像宇宙」的概念要探討的問題其實就是,人類社會到底可以有多邪惡。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的宇宙也會跟鏡像宇宙一樣邪惡。

而這真的發生了。星艦半世紀來的重要精神之一是「以未來諷今」。Star Trek: Discovery 完全符合這個精神。這一季的影集在說的就是,我們的世界現在正在被恐懼吞噬,世界各文化各民族互不信任,所以恐怖主義橫行,所以美國選出了川普。人類真的可以很邪惡。

但是我們不想這麼邪惡,我們要向恐懼說不,我們要戰勝恐懼。這就是 Star Trek: Discovery 第一季的主軸。在全季終曲,主角群還是戰勝了邪惡。最後一幕,主角向聯邦議會發表演說。這段話真的很棒,所以我把這段話的原文與中文翻譯寫在下面,向編劇致敬,也跟大家分享。

戰勝恐懼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它說不。
不,我們不會在公義的道路上抄捷徑。
不,我們不會打破那些防止我們陷入基本慾望中的規則。
不,我們不會讓絕望毀掉道德的權威性。
這些錯誤我都犯過。
有人說,人生沒有第二次機會。
經驗告訴我這是真的。
但是我們只能向前看。
我們必須舉起火炬,才能照亮前方通往永續和平的道路。
我們會繼續探索,發現新世界、新文明。
是的,這就是星際聯邦。
是的,這就是星際艦隊。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本質。
也是我們會持續不斷努力的方向。

The only way to defeat fear is to tell it no.
No, we will not take shortcuts on the path of righteousness.
No, we will not break the rules that protect us from our basest instincts.
No, we will not allow desperation to destroy moral authority.
I am guilty of all these things.
Some say that, in life, there are no second chances.
Experience tells me that this is true.
But we can only look forward.
We have to be torchbearers, casting the light so we may see our path to lasting peace.
We will continue exploring, discovering new worlds, new civilisations.
Yes, that is the 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s.
Yes, that is Starfleet.
Yes, that is who we are.
And who we will always be.

願和平降臨在地球!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The Best Way to Know Yourself is to Know Others

星艦的其中一個重要價值,就是促進異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與理解。


在 Star Trek: Discovery 第一季第四集 "The Butcher's Knife Cares Not for the Lamb's Cry" 中,主角 Michael Burnham 收到她的前艦長 Philippa Georgiou(楊紫瓊飾演)的遺物與遺言。她的遺言大多是對主角的鼓勵,其中也包含一句話:"The best way to know yourself is to know others." 這句話在影迷間並沒有引起什麼討論,但是我覺得這句話也代表星艦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不同個體之間,以及不同文明與種族之間的相互理解。21世紀初的地球比起20世紀的地球,雖然科技更為發達,但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並沒有減少,而且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反而越演越烈。換言之,我們並沒有更「文明」。現任美國總統的政策是「美國優先」,而中國一心只想成為「強國」。人類文明的領導者們似乎沒有更努力在尋求互相對話與理解。我覺得星艦在這裡說的,不只是是希望主角理解自身與他人,理解瓦肯文化與人類文化間的異同。故事在這裡更是要提醒觀眾,瞭解別人,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同時在這個相互理解過程中,人類能夠更朝向星艦的理想世界邁進。(OK~星艦的世界並不理想,但是比起21世紀的人類,他們能用平等的態度對待不同文化、性別、種族、宗教的人們。)

這句話也讓我想到,我一直覺得「本土化」與「國際化」這兩件事情是可以齊頭並進的。「國際化」不是學學英文就好了。「國際化」是一種對於異國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而這件事情是必須在充分理解自己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這就是「本土化」。反過來說,對於「他者」的理解,也反過來可以讓我們看到自身的優點、劣勢與獨特之處,也就是 Georgiou 艦長所說,「瞭解自己的最佳方式,是瞭解別人。」希望臺灣能夠不斷地在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過程中,為人類互相理解的理想盡一份力。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楊紫瓊的口音

在下面這段 Star Trek: Discovery 的預告片中,可以看到楊紫瓊刻意保持她原來的口音,而不是講美式英文。這件事情的意義是,在星艦影集中讓觀眾看到自己,以及挑戰歧視。星艦系列挑戰種族與性別歧視眾所皆知,但是半個世紀前,星艦影集中也刻意出現美國南方口音,蘇格蘭口音與俄羅斯口音,挑戰口音歧視。口音歧視是比種族與性別歧視更...微妙的一種歧視,高社經地位的主流族群從口音判斷人的族群與家世,藉以決定是否要接納新成員進入群體。這種事情臺灣在過去數十年也很常見,大家可以想想看,我們多常因為國語講不標準或者台語講不輪轉被笑。被笑還是小事,但是因為口音被霸凌或者失去工作機會,那就是大事。


但是楊紫瓊用她的口音再一次告訴全世界,你不用刻意去學紐約人講英文或者北京人講中文,你也可以成為英雌(雄)!

Star Trek 影集與電影播出順序

我從今年開始,帶小傑一起看 Star Trek(真慚愧,我們更該一起讀聖經)。我先讓他看TAS,慢慢引起他的興趣,而且卡通的內容也比較適合小孩。接下來他加入我正在複習的TOS,他跟著我看完了第二季後半與第三季。我其實沒有希望他成為宅男影迷,只是想要讓他在從小就接觸到類似歧視與平權等的社會議題,所以不見得要每集都看。不過既然已經養成習慣(我們平均每週看三集左右),那就慢慢看下去。我覺得劇情的內容還是依照首播順序觀賞會最合乎影片中的邏輯,所以下面這張到2009年為止所有影集與電影的播出順序表(List of all Star Trek episodes sorted by original airdate)對我幫助就很大,不然那個 TNG + DS9 + VGR 交纏的順序要查還有點麻煩。以這樣的速度,看完5個電視系列加13部電影(或許再加上即將上映的系列6與可能被拍的電影14集),大概就小學畢業。他到國中應該會跟我一樣討人厭。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紀念星艦五十週年的星艦百科全書第四版

星艦製作團隊,在2016年慶祝星艦五十週年時,出版了星艦百科全書第四版:The Star Trek Encyclopedia,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Future。對於星艦迷來說,這也是頗感動的事情之一,因為,在這個網路的年代,關於星艦系列的權威知識,可以查詢維基版的星艦資料庫 - Memory Alpha - 所以似乎沒有出版紙本百科全書的需要。上個世紀網路不普及的年代,曾經有三個版本的星艦百科全書出版,分別在1994、1997 與 1999 年。我上個世紀時也購買過第二版。時隔十七年,去年竟然出現第四版,而且內容大幅增修,真是造福影迷。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套」百科全書的外觀與內容。

首先是外殼,由精裝厚殼將兩本百科全書收整。

書殼背有書名與星艦標誌。

兩本百科全書,A-L 與 M-Z,剛好用TOS與TNG兩代企業號當封面。

星艦系列最重要的英雄:Cpt. James Tiberius Kirk。

最新版的百科全書,除了有包含五個電視系列的內容之外,電影系列也包含 Alternate Universe 的角色與劇情。

兩個宇宙中的 Spock。

星艦列表。

各種組織徽章圖鑑。

不同時代星際艦隊的階級。

各類星艦圖鑑。

這套百科全書美中不足之處,就在於它雖然在2016年底出版,但是沒有包含電影第十三集的內容,這可能也是因為本書撰寫期間,第十三集還未上映。為避免劇情洩漏,這本書的撰寫與出版團隊也不能對新電影先睹為快。這也是星艦系列的傳統。瘋狂影迷太多,所以劇情在上映前要絕對保密。

最後來回答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麼在網路的年代還要出版紙本百科全書呢?二十世紀的前三本百科全書,的確會被影迷與作家拿來當成工具書,我自己過去就常常查舊版的百科全書。但後來維基興起之後,我就完全依賴星艦維基。我覺得,這套百科全書完全是讓影迷收藏,而不是只當成工具書。當然,這套書代表星艦「正史」(canon) 的知識,在網路資訊有疑義時也可以查。但重要的是,這套書讓影迷會有擁有星艦知識的感覺。網路上的知識是「流動」的,很多人不見得有能力判斷真偽,而且很多事情眾說紛紜。有一套官方認定的百科全書,可以讓影迷覺得自己擁有官方的知識,所以還是有賣點。平常我們還是查網路,但是花幾張小朋友,享受擁有星艦知識的快樂,對影迷來說是值得的。所以,這套書有市場,我雖然晚了幾個月,還是買來收藏了~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古希臘文好好玩第5回:老師都是數學家?

現代學術中各個學科的名稱,有許多來自古希臘文,一點都不奇怪。古希臘與希臘化時代其中一種最傑出的成就數學—在現代英語稱為「mathematics」,而這個字也來自古希臘文,只是意思不見得相同。

兩年半前,我去上了幾節希臘文的課,當然沒有什麼程度,不過學了幾個字根,可以當成半瓶醋跟分享一下,就寫了古希臘文好好玩這個系列。不過當時只寫了四回就停筆,而最近兩學期因為又重新開希臘科學史的通識課,就來複習一下幾個單字。


Mathematics 這個字來自古希臘文。原本在古希臘文的μᾰνθᾰ́νεινmanthanein)是「學習」的動詞,其衍生出的μάθημα‎máthēma)代表「知識」,μαθηματικός‎mathēmatikós)則是「喜愛學習的」。本來τα μάθηματαta mathēmata)一詞在古希臘文可以指稱不只是數學,而是任何學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這個詞來稱呼他對「理型」的研究,也用其稱呼關於算術、幾何與天文學的研究。亞里斯多德是最早把μαθηματικηmathēmatikē)與φυσικηphysikē)分開的學者,後者是指對於自然物體的研究,而前者就是對於點、線、面、數等概念的抽象研究。


畢達哥拉斯雕像

在亞里斯多德之前,公元前六世紀由畢達哥拉斯創立的畢氏學派,傳統上被認為發展成兩群人:
μαθηματικοίmathēmatikoi,教導者)與ἀκουσματικοίakousmatikoi,聆聽者)。代表教導者的那個字,後來就被指稱「數學家」,也就是現代英語中的 mathematician。這當然不是說,古希臘的老師都是數學家。不過,對於我們當數學老師的人來說,把老師當成「數學家」,也可以看成一個美麗的錯誤啦~

參考資料:G.E.R. Lloyd (1970). Greek Science after Aristo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