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Typhon Pact: Seize the Fire + the Gorn (輕微劇情洩漏)

上個月的一陣混亂,到現在心情稍有平復。11月出版的 Typhon Pact 系列第二集 Seize the Fire,在上週讀完了。趁記憶猶新把書評寫下。

這本小說是 Michael A. Martin Andy Mangels 分道揚鑣後寫的第二部 Star Trek 小說。先說我驚訝的地方。過去讀 MM & AM 合寫的 Star Trek 小說,總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原因是,他們兩位對過去的星艦 canon 有下過功夫,所以不會寫出違反影集與電影細節的內容,寫出的小說也讓星艦的宇宙更豐富點,但劇情總是很平淡。要不是他們的小說都屬於某個讀者在跟隨的系列,會買的讀者就更少,因為以單本小說來看趣味性很低。MM 單飛之後第一本 Romulan War 小說也是這樣的感覺。但是,現在這本新書的內容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Seize the Fire 跟很多受歡迎的星艦小說一樣,在故事前段有緩慢而詳細的舞台鋪陳,整部小說有三條故事主線與其他支線同時進行,在中後段則將各故事線連接,有急轉直下的結局。他甚至還稍微挑戰了 Prime Directive 的詮釋方式,我認為算是一個突破。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次對手的星族,建立葛恩霸權 (Gorn Hegemony) 葛恩族 (Gorn)。過去少有星艦影集與小說以之為題材,所以這本小說也讓我們更瞭解這個過去影迷不認識的星族。比起前一本 Typhon Pact 小說,這本書發生的場景雖然在葛恩霸權的星域之外,但是它對葛恩族社會文化的刻劃比前一本對布林人的刻劃要深刻許多。簡短來說,葛恩族是從爬蟲類演化出來的智慧生物,對以哺乳類為主的星聯社會有基本上的不信任。他們的社會分為數個階級高低不同的種姓 (caste),依序是地位較高的 political caste,中間的 legal castewarrior caste technology caste,最後是 labor caste。不同的種姓職責不同,適合孵化新生代的場所也不同,其中以 warrior caste 的環境需求最繁複,在葛恩星域內僅有一個星球可做孵化場。本書故事的主軸,就是葛恩族在去年伯格入侵一役後,戰士孵化星球被毀滅,所以必須尋找新的星球,這尋找的過程牽涉到了葛恩族不同種姓間的權力鬥爭,一座古老的 terraforming device,以及他們所看上新孵化星球上居住之智慧生物的生存權。

關於葛恩社會的種姓制度,順便再提一件的小事。葛恩社會的醫療工作者,被包含在科技種姓中,從我們人類的觀點這當然不足為奇,有趣的是,藝術家與宗教工作者也被包含於科技種姓中。不知道我一些讀美術或藝術史的朋友作何感想?

講完有趣的地方,接下來要做一點批評。這本書前四分之三讀起來都很不錯,但最後急轉直下的劇情,牽涉到三段重要(不論有形或無形)的談判。Star Trek 有一個重要的信念,就是尊重不同文明之間的價值,以和平方式而非武力來解決衝突。(好,我當然知道這個信念有偽善成分,星聯的科技與武力十分先進,有這些當談判的後盾當然容易解決問題。)所以,最後那三段談判應該是全書最好看的部分,但是作者敘述的方式都是以第三方觀察的手法描述,而未寫出實際談判的言詞交鋒,讓我覺得本書稍嫌虎頭蛇尾,甚為可惜。此外,三段談判中,有一段不是有形的對話,而是牽涉從TOS與電影時代就常出現的一種人類不具有的能力(我還是不要說太多,不過影迷從看封面就應該猜出來了)。這就有點便宜行事,前面鋪陳地很好,但最後用這個神來一筆,雖然也幫未來的小說留下伏筆,可是總覺得結局有點草率。

總體來說,這本小說雖然稱不上讀者必看,但我覺得比 Typhon Pact 上一本要值得讀,我給它的分數是 8/10

Memorable Quote: “Whether anybody serving aboard Titan understands it or not, there’s one central principle this vessel stands for: honest confrontation with our deepest, least examined prejudices and biases” --- Cmdr. Xin Ra-Havre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