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Star Trek 四十周年感想 (二): 基因工程, 科學怪人, 與中央研究院

Star Trek在許多個故事中, 都以人類社會關心 (或是應該關心但不夠關心) 的議題做文章. 今天我們從TOS第一季的兩集 - MiriSpace Seed - 來談起.

我們先來看這兩集的劇情提要:
Miri: 企業號發現一個像極了地球的行星。登陸小組在這個星球上找到一個城市廢壚,並且發現所有的生還者全是小孩。原來在幾世紀以前,這個星球上的科學家曾經成功的找到延長青春的方法,但是卻附帶引發一場可怕的傳染病,使所有成年人因瘋狂及肌肉扭曲而死。孩子們只是暫時不受影響,一旦他們在較慢的新陳代謝之下逐漸成長,還是會死於同樣的病症。除了史波克之外,包括寇克在內的登陸小組全員也都感染到這個疾病,麥考伊必須在他們發狂之前找到解藥。然而該星球的孩子們不相信所有的大人,他們想盡辦法折磨患病的寇克一行人,除了偷走通話器材之外,還綁架了勤務兵蘭德。後來,孩子中一名叫米莉的女孩適時伸出了援手。原先她也參與了折磨寇克的行列,後來當同伴發現她已經快變成大人時,就宣佈不再當她為玩伴了。必須對童年說再見的她,終於嘗到了成長的滋味。在她的幫助之下,登陸小組找回了通話器,並且救回蘭德。最後,麥考伊成功的合成實驗性的解藥。他先以自己當實驗品,試用成功後,也用在其他人的身上,拯救了同袍以及星球上的年輕居民。
Space Seed: 企業號發現一艘屬於廿世紀末期的太空船,所有船員都處於冬眠狀態。企業號船員將他們的首領「可汗」帶回,並且喚醒他。船上的歷史學家瑪拉對這個人頗為著迷。他屬於一九九○年代人工培育出來的人種,最富活力,也最危險,曾經以極權統治四分之一的地球。藉助於瑪拉,可汗喚醒他所有的部屬,並且控制了企業號。可汗瞧不起企業號的船員,特別是寇克。當瑪拉發現可汗顯露出「順我者生,逆我者亡 」的本性之後,就冒險救了寇克。寇克獲救後立刻施放麻醉瓦斯到所有被可汗控制的區域,而重掌企業號。寇克給可汗及其部屬兩種選擇,一是就逮,二是到一個危險的未開發星球殖民。可汗選擇了後者,瑪拉也自願跟隨他。史波克懷疑企業號這樣做是否會在這星球上種下了禍根。
(上文轉載自呂堅平、葉李華「星艦奇航記--過去、現在及未來」, 幻象季刊)

這兩個故事從現在看來或許不是很有趣, 但是在1960年代, 大概還沒多少人聽過"基因工程", "生物科技"這個名詞也還不存在, 所以我想它們應該是很新鮮的故事, 既使是我在21世紀才看到這兩個故事, 仍覺得它們引發了我諸多的反思. 對許多熟悉古典文學的讀者, 一定覺得這兩個故事其實也不是什了不起的創意, 因為早在1818年, 被某些人認為是科幻小說的鼻祖, Mary Shelley女士的"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就在英格蘭出版了. "科學怪人"的故事不用我贅述, 很多的評論認為, 在工業革命初期的年代, 這本書可能代表作者的警告: 科學的應用可能會導致我們原先不想要的惡果. 前段的兩集星艦影集, 除了商業要素以外, 也帶了一點這個味道, 呼籲大眾注意現代醫學與生命科學可能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近這幾年, 我一直對人類自我反省的能力越來越抱持有樂觀的看法, 而上述因為科學進展製造出怪物的故事, 也已經是好萊塢科幻片中用到爛掉的情節, 所以我要強調的不是什麼"科學的惡果". 我今天想提的, 是一月在王道還老師演講時聽到的一件事.

這件事就是王老師問大家的一個問題: 中央研究院到底幹了什麼? 如果你不是從事研究工作, 或是你的工作領域與中研院的研究無關, 你大概很難回答這個問題. 這就是我要說的重點: 科學界與社會某種程度的疏離. 前段提到文學作品與電視影集不斷出現, 對現代科技的"反省", 難道科學家不知道嗎? 或是我們再進一步問, 科學家自己不會反省他們的研究對社會的影響嗎? 事實上, 那些問題其實是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不斷在討論的, 而我相信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自己通常也具有高度的反省能力. 但是, 這類科學怪人情節的不斷出現, 我覺得某種程度反映了社會大眾因為不知道科學家在幹什麼, 所導致的莫名恐懼, 深怕哪天某個不知名的實驗室中真的搞出個怪物來.

李遠哲接管台灣最高研究機構 -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 12年來, 使之預算增加近四倍, 且在2005年已超越台灣大學. 台大對台灣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中研院呢? 王道還老師自己是中研院的研究員, 但是我兩年來二度聽他演講, 都提到中研院預算與貢獻的問題. 我想, 他問大家中研院做了什麼事, 不是要打自己老闆嘴巴, 而是要說, 李遠哲在幫中研院爭取大幅預算的同時, 沒有要求全體同仁向社會說明, 中研院到底對社會的貢獻是什麼, 結果大家只記得當他們花點小錢請諾貝爾級學者來台演講時, 一堆人罵中研院說用公帑替院長做生日. 王老師提到美國的學術單位 (好像是NSF) 印製了許多不同的手冊, 對社會各階層說明他們的研究對社會有何意義與貢獻, 接受公家補助的研究機構也必須到國會報告以爭取預算. 老美已經做了這些事, 尚不能完全消除科學界與社會的距離, 何況是在台灣. 當然, 科學家無法讓社會所有人都明白他們的研究, 不過我想, 他們至少有義務讓一個受過大學教育 (但工作與科學研究無關) 的人, 了解他們為社會做了什麼事, 這一點是我們台灣, 或許也可能是很多國家, 都做不好的事. 我相信李遠哲對提升中研院研究水準有很大的貢獻, 但希望接任的翁啟惠能多花點力氣告訴我們中研院的貢獻.

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美軍官階與職位 (二)

上一篇文章提到美軍中"Captain"一詞有許多意義, 在海軍為上校艦長, 陸軍為上尉連長, 相差甚遠. 今天我要稍微說明一下另一個詞: Commander.

"Commander" 一詞來自 "command", 當動詞時意為統帥, 指揮. 所以, Commander 的基本意義就是"指揮官", 這是沒有問題的. 在美國陸軍中, 許多層級的指揮官使用這個字, 比如營長叫 "Battalion Commander", 旅長叫 "Brigade Commander", 而師長叫 "Division Commander". 然而, 美國海軍就使用這個字當做階級, 在 Captain 之下, 中文譯為"中校". 相較於指揮巡洋艦 (cruiser) 等級以上船艦的上校, 一位美國海軍中校有可能指揮較小的驅逐艦 (destroyer), 潛艦 (submarine), 或是擔任較大船艦的副艦長. 另外, 前文已提過美國海軍少校稱為 Lieutenant Commander, 由於這個頭銜很長, 所以平常稱呼的時候也簡稱為 Commander.

在Star Trek影集中, 主角群中總會有幾位少校或中校, 所以我們常聽到 Commander 的稱呼. 這使得翻譯者必須花一點力氣注意前後的台詞, 或編劇的設定, 才能知道眼前的 Commander 是少校還是中校. 但是, 有些電影翻譯水準參差不齊, 若是由不諳海軍官階的人來翻譯的話, Commander 會翻成"指揮官", 這樣對話會變得很奇怪. 例如, 艦長命令一位少校領航員說:
"Commander, set a course for Earth."
正確翻譯是: "少校, 設定往地球的航線". 但如果誤譯為"指揮官, 設定往地球的航線", 就會變成艦長向一位指揮官下令, 十分怪異, 因為通常當你必須要稱一個人"指揮官"時, 你的官階是比他(她)低的.

由於 Commander 一字代表階級或職位, 我們若是想很一般地說: "我是他的指揮官", 或"我是他的直屬長官", 通常我們可以說:
"I am his commanding officer".

我寫這兩篇關於官階與職位的短文, 是因為以前看過很差的電影翻譯. 近年來HBO, AXN等頻道的翻譯錯誤較少, 希望以後所有的頻道都能至少保持這樣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