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Star Tre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Star Tre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The Only Way to Defeat Fear Is to Tell It No

Star Trek: Discovery 第一季在2018年二月完結。我個人覺得最棒的一句台詞就是:「戰勝恐懼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它說不。」


Star Trek: Discovery 是半世紀以來第六個星艦電視系列。系列剛開始時,被許多影迷批評違反星艦精神。但是當劇情進展到第一季中後段時,影迷們意識到,這一季的主線劇情圍繞著一重要概念,就是「鏡像宇宙」(mirror universe)。鏡像宇宙中所有的人、事、物都與我們的宇宙很像,每個人在鏡像宇宙都會有一個完美的對應。鏡像宇宙跟我們的宇宙唯一的差別,就是鏡像宇宙的每個人都是邪惡版的我們。「鏡像宇宙」的概念要探討的問題其實就是,人類社會到底可以有多邪惡。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的宇宙也會跟鏡像宇宙一樣邪惡。

而這真的發生了。星艦半世紀來的重要精神之一是「以未來諷今」。Star Trek: Discovery 完全符合這個精神。這一季的影集在說的就是,我們的世界現在正在被恐懼吞噬,世界各文化各民族互不信任,所以恐怖主義橫行,所以美國選出了川普。人類真的可以很邪惡。

但是我們不想這麼邪惡,我們要向恐懼說不,我們要戰勝恐懼。這就是 Star Trek: Discovery 第一季的主軸。在全季終曲,主角群還是戰勝了邪惡。最後一幕,主角向聯邦議會發表演說。這段話真的很棒,所以我把這段話的原文與中文翻譯寫在下面,向編劇致敬,也跟大家分享。

戰勝恐懼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它說不。
不,我們不會在公義的道路上抄捷徑。
不,我們不會打破那些防止我們陷入基本慾望中的規則。
不,我們不會讓絕望毀掉道德的權威性。
這些錯誤我都犯過。
有人說,人生沒有第二次機會。
經驗告訴我這是真的。
但是我們只能向前看。
我們必須舉起火炬,才能照亮前方通往永續和平的道路。
我們會繼續探索,發現新世界、新文明。
是的,這就是星際聯邦。
是的,這就是星際艦隊。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本質。
也是我們會持續不斷努力的方向。

The only way to defeat fear is to tell it no.
No, we will not take shortcuts on the path of righteousness.
No, we will not break the rules that protect us from our basest instincts.
No, we will not allow desperation to destroy moral authority.
I am guilty of all these things.
Some say that, in life, there are no second chances.
Experience tells me that this is true.
But we can only look forward.
We have to be torchbearers, casting the light so we may see our path to lasting peace.
We will continue exploring, discovering new worlds, new civilisations.
Yes, that is the 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s.
Yes, that is Starfleet.
Yes, that is who we are.
And who we will always be.

願和平降臨在地球!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The Best Way to Know Yourself is to Know Others

星艦的其中一個重要價值,就是促進異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與理解。


在 Star Trek: Discovery 第一季第四集 "The Butcher's Knife Cares Not for the Lamb's Cry" 中,主角 Michael Burnham 收到她的前艦長 Philippa Georgiou(楊紫瓊飾演)的遺物與遺言。她的遺言大多是對主角的鼓勵,其中也包含一句話:"The best way to know yourself is to know others." 這句話在影迷間並沒有引起什麼討論,但是我覺得這句話也代表星艦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不同個體之間,以及不同文明與種族之間的相互理解。21世紀初的地球比起20世紀的地球,雖然科技更為發達,但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並沒有減少,而且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反而越演越烈。換言之,我們並沒有更「文明」。現任美國總統的政策是「美國優先」,而中國一心只想成為「強國」。人類文明的領導者們似乎沒有更努力在尋求互相對話與理解。我覺得星艦在這裡說的,不只是是希望主角理解自身與他人,理解瓦肯文化與人類文化間的異同。故事在這裡更是要提醒觀眾,瞭解別人,可以幫助你瞭解自己,同時在這個相互理解過程中,人類能夠更朝向星艦的理想世界邁進。(OK~星艦的世界並不理想,但是比起21世紀的人類,他們能用平等的態度對待不同文化、性別、種族、宗教的人們。)

這句話也讓我想到,我一直覺得「本土化」與「國際化」這兩件事情是可以齊頭並進的。「國際化」不是學學英文就好了。「國際化」是一種對於異國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而這件事情是必須在充分理解自己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這就是「本土化」。反過來說,對於「他者」的理解,也反過來可以讓我們看到自身的優點、劣勢與獨特之處,也就是 Georgiou 艦長所說,「瞭解自己的最佳方式,是瞭解別人。」希望臺灣能夠不斷地在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過程中,為人類互相理解的理想盡一份力。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楊紫瓊的口音

在下面這段 Star Trek: Discovery 的預告片中,可以看到楊紫瓊刻意保持她原來的口音,而不是講美式英文。這件事情的意義是,在星艦影集中讓觀眾看到自己,以及挑戰歧視。星艦系列挑戰種族與性別歧視眾所皆知,但是半個世紀前,星艦影集中也刻意出現美國南方口音,蘇格蘭口音與俄羅斯口音,挑戰口音歧視。口音歧視是比種族與性別歧視更...微妙的一種歧視,高社經地位的主流族群從口音判斷人的族群與家世,藉以決定是否要接納新成員進入群體。這種事情臺灣在過去數十年也很常見,大家可以想想看,我們多常因為國語講不標準或者台語講不輪轉被笑。被笑還是小事,但是因為口音被霸凌或者失去工作機會,那就是大事。


但是楊紫瓊用她的口音再一次告訴全世界,你不用刻意去學紐約人講英文或者北京人講中文,你也可以成為英雌(雄)!

Star Trek 影集與電影播出順序

我從今年開始,帶小傑一起看 Star Trek(真慚愧,我們更該一起讀聖經)。我先讓他看TAS,慢慢引起他的興趣,而且卡通的內容也比較適合小孩。接下來他加入我正在複習的TOS,他跟著我看完了第二季後半與第三季。我其實沒有希望他成為宅男影迷,只是想要讓他在從小就接觸到類似歧視與平權等的社會議題,所以不見得要每集都看。不過既然已經養成習慣(我們平均每週看三集左右),那就慢慢看下去。我覺得劇情的內容還是依照首播順序觀賞會最合乎影片中的邏輯,所以下面這張到2009年為止所有影集與電影的播出順序表(List of all Star Trek episodes sorted by original airdate)對我幫助就很大,不然那個 TNG + DS9 + VGR 交纏的順序要查還有點麻煩。以這樣的速度,看完5個電視系列加13部電影(或許再加上即將上映的系列6與可能被拍的電影14集),大概就小學畢業。他到國中應該會跟我一樣討人厭。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紀念星艦五十週年的星艦百科全書第四版

星艦製作團隊,在2016年慶祝星艦五十週年時,出版了星艦百科全書第四版:The Star Trek Encyclopedia,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Future。對於星艦迷來說,這也是頗感動的事情之一,因為,在這個網路的年代,關於星艦系列的權威知識,可以查詢維基版的星艦資料庫 - Memory Alpha - 所以似乎沒有出版紙本百科全書的需要。上個世紀網路不普及的年代,曾經有三個版本的星艦百科全書出版,分別在1994、1997 與 1999 年。我上個世紀時也購買過第二版。時隔十七年,去年竟然出現第四版,而且內容大幅增修,真是造福影迷。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套」百科全書的外觀與內容。

首先是外殼,由精裝厚殼將兩本百科全書收整。

書殼背有書名與星艦標誌。

兩本百科全書,A-L 與 M-Z,剛好用TOS與TNG兩代企業號當封面。

星艦系列最重要的英雄:Cpt. James Tiberius Kirk。

最新版的百科全書,除了有包含五個電視系列的內容之外,電影系列也包含 Alternate Universe 的角色與劇情。

兩個宇宙中的 Spock。

星艦列表。

各種組織徽章圖鑑。

不同時代星際艦隊的階級。

各類星艦圖鑑。

這套百科全書美中不足之處,就在於它雖然在2016年底出版,但是沒有包含電影第十三集的內容,這可能也是因為本書撰寫期間,第十三集還未上映。為避免劇情洩漏,這本書的撰寫與出版團隊也不能對新電影先睹為快。這也是星艦系列的傳統。瘋狂影迷太多,所以劇情在上映前要絕對保密。

最後來回答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麼在網路的年代還要出版紙本百科全書呢?二十世紀的前三本百科全書,的確會被影迷與作家拿來當成工具書,我自己過去就常常查舊版的百科全書。但後來維基興起之後,我就完全依賴星艦維基。我覺得,這套百科全書完全是讓影迷收藏,而不是只當成工具書。當然,這套書代表星艦「正史」(canon) 的知識,在網路資訊有疑義時也可以查。但重要的是,這套書讓影迷會有擁有星艦知識的感覺。網路上的知識是「流動」的,很多人不見得有能力判斷真偽,而且很多事情眾說紛紜。有一套官方認定的百科全書,可以讓影迷覺得自己擁有官方的知識,所以還是有賣點。平常我們還是查網路,但是花幾張小朋友,享受擁有星艦知識的快樂,對影迷來說是值得的。所以,這套書有市場,我雖然晚了幾個月,還是買來收藏了~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五十週年紀念文之三:No, we are not there yet.

1967年11月17日,Star Trek 第二季第10集 Journey to Babel 首播。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星艦集數之一,最近剛好複習到這一集。本集的內容有三個主題:父子之情、政治斡旋,以及懸疑陰謀,其戲劇張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有可觀。下圖的這一幕算是本集代表之一,以半世紀前的電視製作水準,這應該算是精緻的化妝。這一幕進行到星際聯邦的四個主要種族 - 瓦肯、人類、泰勒、安多利 - 各自對於某個能源議題有不同立場,甚至有可能引發聯邦內戰。今天被川普撕裂的美國、因難民問題而擴大歧見的歐盟,以及民族主義加劇的東亞,看來都比23世紀的星際聯邦更難在和平與互相尊重的價值之上解決問題,更不用說伊斯蘭世界。星艦系列跨越半個世紀,但人類還看不到和平的地球。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楊紫瓊與星艦系列中的亞裔

今天傳來的星艦新聞CBS 正式宣佈三位 Star Trek: Discovery 的演員。Doug Jones 飾演科學官 Saru 上尉,來自一個新的外星種族。Anthony Rapp 飾演 Stamets 上尉,發現號上的外星真菌學家。至於楊紫瓊,確定飾演星艦神舟(神州)號的 Georgiou 艦長。

外星真菌學家的姓氏可能是要紀念20-21世紀的美國真菌學家 Paul Stamets,至於他的貢獻如何,還請懂生物的朋友賜教。外星真菌學是過去星艦系列中沒有出現過的學問,對劇情的影響精彩可期。楊紫瓊飾演的角色姓 Georgiou,來自希臘文 Γεωργίου,原意似乎是「農夫」,是英文 George 的希臘文源頭。看維基百科說是希臘與賽浦路斯常見的姓氏,英、美、澳也有一些名人有這個姓氏。這個姓氏的發音不會比中文容易,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設定滿好的。星艦中的亞裔角色通常都是地球族群融合的代表。飾演 Sulu 的演員是日裔美人,角色的姓氏來自東南亞的蘇祿海; 飾演 Harry Kim 的演員是台裔美人,角色有韓國姓氏且父母住北京; 飾演 Hoshi Sato 的演員是韓裔美人,角色是巴西日裔。而楊紫瓊這位來自大馬的華人,飾演希臘裔的 Georgiou 艦長,更有族群融合的感覺。至於第三位 Saru 上尉,希望他不要長得像猴子。


照片版權屬於CBS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五十週年紀念文之二:Are we there yet?


Star Trek 首映五十年之後,地球變好了嗎?


在星艦的宇宙中,人類要經過二十世紀末的優生學戰爭與二十一世紀中葉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族群屠殺,才會在斷垣殘壁中重新站起來,發展出探索太空的能力,與外星智慧生命進行第一次接觸,學習到不同的科技與生活方式,在解決能源與經濟問題之後,最終認同更高的價值,帶來沒有種族歧視、飢荒與疾病,更為平等的社會。在我們的宇宙中,二十世紀末的優生學戰爭沒有發生,我們也希望二十一世紀中葉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不要發生。不過,整個地球的資源分布越來越不平均,全球暖化,再加上民主政治的發展導向意外的結果。我們距離星艦的理想,到底是更近還是更遠了呢?


衷心希望地球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人類與瓦肯的第一次接觸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五十週年紀念文之一:One Jealous God

為了紀念 Star Trek 開播半世紀,我開始從頭複習。重看會有新的體會,想到一些以前沒想過的東西。這一集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劇情講的是經歷意外之後擁有超能力的人類,把自己看成神。劇情對於仍受制於人性弱點的絕對權力者有很多批判,但是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話。劇情中有兩個人得到不知名的超能力,而較強的那一個命令主角把他當成神向他祈禱。但是主角說,不是向兩個神祈禱嗎?主角說他們兩個最後只會剩下一個,「一個嫉妒的神」。靠!在50年前保守的美國社會,這句話可是離經叛道的。因為基督教的神就是一個嫉妒的神!君不見十誡第一條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20:3)這真的是我喜歡 Star Trek 的原因,製作人真的很敢,他們在劇情中不斷挑戰與刺激我們習慣的教條。我們要能夠去反省宗教,才有可能避免劇中出現的那種,受制於人性弱點的神聖權力所可能帶來的毀滅性災難。這也是我為什麼在《查理週報》事件發生的時候,認為我們的言論自由應該包含可以揶揄所有的宗教,無論對象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儒家。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Paris,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巴黎、巴黎!

筆者上周到巴黎參加學術會議,享受巴黎風情。在星艦的世界裡面,巴黎其實是星際聯邦 (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 的總統府所在地。總統府似乎在塞納河畔,與艾菲爾鐵塔遙遙相望。這也讓我們可以見到美國人的世界觀。那就是:如果宇宙的中心不在美國,那一定在巴黎!

24世紀的巴黎,從星際聯邦總統辦公室的窗戶看到的景色

藍色圓圈為星聯總統府的可能地點,A為艾菲爾鐵塔。兩者沿耶拿橋在塞納河兩岸遙遙相望
(圖片來源:http://www.trekbbs.com/showthread.php?t=122834

 21世紀初的艾菲爾鐵塔

21世紀的塞納河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暗黑科幻與政治諷刺 –《星際大爭霸》電視影集十週年有感

“There is a reason you separate military and the police. One fights the enemy of the state, the other serves and protects the people. When the military becomes both, then the enemies of the state tend to become the people”
------ William Adama

電視影集《星際大爭霸》海報  出處:http://goo.gl/bBBGT

2014年美國密蘇里州佛格森 (Ferguson, Missouri) 發生了警方可能執法不當而槍殺了18歲青少年麥可布朗 (Michael Brown) 的事件。由於執法的警官是白人,而被槍殺的少年是非洲裔美國人,於是整起事件演變成非裔美人對於美國許多地區警察不公平執法的抗議事件。整起事件持續數月,後來一組大陪審團決定不起訴開槍的警官,使得紛擾持續到2014年底。這起事件在全美各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支持與批評。相關的新聞在各大媒體都有報導與討論,焦點多集中在美國的種族主義與不平等。《苦勞網》翻譯的〈從佛格森事件,談談美國的「黑人犯罪」〉一文是讀者很好的切入點。本文就不討論人類不同族裔間的問題。

「人類不同族裔」?讀者可能想到,難道筆者是要討論人類與外星人之間的問題嗎?其實也沒有,但筆者的確是要討論一部科幻影集:《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 2005 – 2009),不過我的重點並非各類「智慧物種」(人類、外星人、機器人)的差別,而是想要藉著科幻影集來反思人類本身面對危機的各種處理方式。20151月是《星際大爭霸》影集開播10週年紀念,在許多科幻宅男宅女的慶祝活動中,有人回憶起本篇開頭的引文,以及這篇文章。在佛格森事件發生的時候,當地警方為了要維持秩序,使用了軍事武器與策略,亦即「警察軍事化」(police militarisation)。這也是《星際大爭霸》觸及的議題之一...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O Captain, My Captain!

Robin Williams 辭世的消息令人震驚, 因為地球上 25-40 歲的這一代, 很多人曾經受過他的電影啟發. 我自己最喜歡看的就是春風化雨(Dead Poets Society, 1989).

"Dead poets society" by www.impawards.com. Licensed under Fair use of copyrighted material in the context of Dead Poets Society via Wiki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Dead_poets_society.jpg#mediaviewer/File:Dead_poets_society.jpg

不過, 這個網誌主要是寫 Star Trek, 但 Robin Williams 或 Dead Poets Society 跟星艦迷航記有甚麼關係呢? 第一個原因是, 本來 1991 年 TNG 5x09 A Matter of Time 這一集中, 利用時光機犯罪的 Berlinghoff Rasmussen  這個角色是寫給 Robin Williams 的, 可惜他後來沒有空出演. 第二個原因是, Star Trek 所傳達的自由理念, 其實跟 Dead Poets Society 裡面講的很有關係.

幾年前很多人推薦 "三個傻瓜" 那部電影, 但是我看了一點感覺也沒有. 吳念真在1985年拍的 "國四英雄傳" 對社會的批判還比這部印度電影強. "三個傻瓜" 對印度社會或許有反省, 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教育電影, 那麼它還是沒有碰觸到問題的核心, 那就是: 教育到底是給人枷鎖, 還是使人自由? 在大部分的社會, 有錢人受教育是要繼承父業, 當醫生, 律師, 或是選台北市長; 窮人受教育是要學習在工廠或農場工作. 這些都是枷鎖. 但是, 作為通識教育 (Liberal Arts) 的老師, 我相信教育是要讓人自由, 至少是心靈上的自由. 大部分的人受完教育還是會做你不喜歡的工作, 但是你在學校學到的文學, 歷史, 哲學與科學, 讓你在面對社會問題, 決定人生大事, 以及看足球賽的時候, 都可以有獨立判斷與欣賞的能力. 教育至少要做到讓人有如此的自由才行. 否則, "春風化雨" 這部電影中的悲劇, 仍然會在人類社會不斷上演.


謹以此紀念 Robin Williams, 願你安息.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Star Trek 商品之二: Khan 與 Mugato

上週把企業號的模型放在網誌上分享給大家看, 其中一台是四年前從劍橋帶回來的. 今天放出來的公仔, 歷史更久. 2005 年暑假, 我跟我的老師還有幾位學長姐到香港教育學院參加研討會. 回程在機場的商店, 我的一位學姐看到架上有兩個 Star Trek 公仔. 他告訴我之後我就馬上買下來了.


很明顯地, 這是某個系列剩下來人家不要買的公仔. 主角跟最受歡迎的反派都被買走了, 剩下了其中一隻是 Khan (上圖). Khan 在星艦迷之中很受歡迎, 但可能小孩子不喜歡他的表情. 


另外一隻是誰呢? 竟然是 Mugato!!! 這隻外星生物只在 TOS 出現過一集, 公仔很少見, 所以被我買到, 也算是難得的收藏啦~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Star Trek 商品 (以及劍橋的小小回憶)

最近看到臉書友人在懷念劍橋,我剛好也想到幾張想放在網誌至卻擱了四年沒拍的照片,今天就把它們放上來。

下面的第一張是我在劍橋買的 Enterprise-D 模型。在台灣,要買星艦周邊商品通常是透過網路訂購,實體商店很少會有。我個人其實對星艦所帶來的哲學與社會學反省比較有興趣,但是對周邊商品比較沒有那麼愛好,所以很少買。不過在北美與英國,販賣科幻、奇幻與動漫的商店通常會找得到星艦商品。我在劍橋時也偶而會去逛一家類似的店。事隔四年,其實我已經忘記那家店在哪裡。隱約記得是在市中心往東北方走,在 Grafton 商場附近。昨天用 Google Maps 的街景功能找很久都沒有找到,後來看網友拍的照片,那家店應該是在 Fitzroy Street 上。因為那條街似乎是人行徒步區,Google 的街景車不能進去,所以那裡沒有街景圖像。可惜我也沒有自己把那家店照片拍下來,不知道那家店還在不在? 總之,回臺前,我在那家店小小花了 5 鎊了下面的模型,不過後來腳架斷掉,就只拍艦體給大家看。對我來說,這是畢凱艦長的 Enterprise-D 與劍橋的小小連結,淡淡的回憶。


分享完上面的模型,自然地想到我的另一個模型/DVD盒。2010年我從劍橋回臺之後,Star Trek 電影第11集的DVD發行,其中一個紀念版,就是下面的 Enterprise 模型,很帥吧~


但其實,前方的碟形主艦體,是可以打開的喔!打開之後,裡面就裝了兩片DVD。


許久沒碰的模型,以及許久沒碰的劍橋回憶...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溫哥華、溫哥華!

今年有機會到加拿大的 UBC 開會,讓我可以順便感受溫哥華這個城市的活力與熱情。下面是溫哥華這個城市的風貌。無怪乎很多人說溫哥華是地球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





"Doohan-portraet1". Licensed und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溫哥華同時也是 James Doohan (1920 - 2005) 的出生地。這位加拿大演員,在 Star Trek 系列中成功地詮釋企業號上的蘇格蘭裔輪機長,備受影迷喜愛,也啟發了許多人從事工程師的職業。在造訪溫哥華的同時,我也趁這個機會向這位演員致敬!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Star Trek Into Darkness 預告片

第十二集電影的預告, 跟大家分享. 今年我也要跟一群從學生逐漸變成職場上中堅份子的星艦迷, 在5月11日一起去看首映啦! 這次也是預計要到電影院看三回...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24世紀的銀河冷戰

冷戰是個在星艦宇宙中永不退流行的話題. TOS 最初的設定中, 星際聯邦就是美國, 或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 克林貢帝國代表蘇聯, 而羅慕倫星際帝國就是1960年代與世界隔絕的中國. 隨著時代的推移, 20世紀的地球見證了冷戰的結束, 而1991年的星艦電影也中也看到了聯邦與克林貢雙方領袖, 為了和平所做的努力. 最後, 雙方簽訂基杜瑪協約 (Khitomer Accord), 正式成為同盟.


TNG 主要的反派是柏格人, 這種只有集體意志而無個人存在的種族, 被視為是所謂自由世界最大的威脅. 但這個反派在 VGR 的系列中被玩到爛掉, 不像克林貢人雖然是反派仍有許多影迷喜歡. 2008年的小說 Destiny 三部曲, 基本上解決了柏格的議題. 在這個系列中有提到柏格人的起源, 與人類以及某個神秘外星種族的瓜葛, 以及最後幾乎毀滅性的大戰. 聯邦在最後的戰役中, 得到那個神祕種族的協助而獲勝, 但也元氣大傷.


柏格人消失, 羅慕倫人也在電影第10集中受到重創. 雖說星艦的精神是探索未知以及針砭當代社會亂象, 但是這畢竟是以商業為導向的文創產品, 所以需要反派的存在. 星艦小說宇宙接下來的主軸, 在2009年的 A Singular Destiny 確定. 星際聯邦因為航海家號從 delta 象限帶回的量子滑流引擎 (quantum slipstream drive), 由於比傳統曲速引擎快得多, 讓星際聯邦在 alpha 與 beta 象限擁有戰略上的優勢. 這使得許多與星聯敵對的國家起了高度的戒心, 深怕哪天他們的國家會被星聯侵略. 因此, 他們就組成了提豐公約組織 (Typhon Pact), 以對抗星聯與克林貢帝國所組成的基杜瑪協約國.


從2009年起, 星艦小說宇宙基本上就是這種類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對抗的戲碼, 在目前的幾本小說中, 雙方各有勝負. 比較有趣 (但也令我難過) 的是, 堤豐公約國之一的索利安族, 利用了安多利族近年來遇到的生殖危機, 刻意洩漏一百年前的古老秘密 (詳見前一篇 Vanguard 的介紹) 給他們, 並指控聯邦蓄意隱藏資訊. 這使得安多利退出星際聯邦. 我個人是很喜歡安多利族的. 由於安多利是星際聯邦創始會員國, 位置也處在聯邦的心臟地帶, 所以未來聯邦要如何再取得安多利的信任, 也是可能是小說的重要據情之一.


對於星艦小說宇宙這樣的設計, 我覺得並沒有太多不好的地方, 重要的是誰來寫. 在這樣以冷戰與謀略為主軸的宇宙中, 我相信某幾位小說家仍然有可能寫出深刻的內心戲或社會批評, 所以我拭目以待. 最後, 讓我把到目前為止, 雙方陣營的各個國家或星族紀錄在下面.


基杜瑪協約 (Khitomer Accords)
星際聯邦 (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s)
克林貢帝國 (Klingon Empire)
卡達西同盟 (Cardassian Union)
佛瑞吉聯盟 (Ferengi Alliance)

提豐公約 (Typhon Pact)

羅慕倫星際帝國 (Romulan Star Empire)
布林邦聯 (Breen Confederacy)
增克希聯盟 (Tzenkethi Coalition)
葛恩霸權 (Gorn Hegemony)
索利安集合 (Tholian Assembly)
金夏沙神聖教團 (Holy Order of Kinshaya)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Star Trek: Vanguard 系列完結

這篇文章應該要算是心血來潮的隨筆, 不算推薦. Star Trek 小說系列, 無論是原創的 Corps of Engineers 還是延續電視影集的 DS9-Relaunch, VGR-Relaunch, 通常都會維持很長的時間與大量的冊數. 這次難得有一個原創且完整的故事, 在過去七年只出版八本小說, 到今年完結. 這個系列就是 Star Trek: Vanguard.

Vanguard 的故事時代是設定在TOS的年代, 發生地點主要是在聯邦, 克林貢與索利安族 (Tholians) 交界的 Taurus Reach 星域. 聯邦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古老祕密, 有可能為聯邦科技帶來突破, 因此他們在此建立了 Vanguard 太空站. 克林貢人得到風聲, 懼怕聯邦因之發展出新武器. 最麻煩的是, 這個古老祕密與索利安族的起源有關. 因此三方在此星域互相角力.

 

故事的設定頗吸引人, 角色也跟傳統星艦有所不同, 所以我七年前也興致勃勃地開始追這個系列. 這個系列主要是由 David Mack 主導, 有超過一半的內容是他寫的. 因此, 各位讀者可以想像, 內容以動作跟謀略居多. 這七年剛好是我人生有很多轉折的時候: 開始讀博士, 認識學術界同行, 到劍橋, 生小孩, 流浪到中原再安頓在北醫. 所以, 看到這八本小說, 偶而也會想起這七年的事. 這個系列的第五冊, 還是我在英國買了, 讀完帶回來的.

現在整個故事完結, 有興趣的讀者, 可以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地看完, 或許會跟我每年看一兩本的感覺不同. 有興趣收藏的讀者也可以找我, 我願意整套售出.

未來我可能還是會繼續推薦 Typhon Pact 系列的小說, 敬啟期待.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Typhon Pact: Rough Beast of Empire, Romulans and the Tzenkethi(輕微劇情洩漏)

又看完了一本 David R. George III 的大作。我要先承認,我早已是他的書迷,所以下面的評論或許有失公允。

這本 Rough Beasts of Empire Typhon Pact 系列第三彈,但小說中的時間是從23812月至23822月,比起前兩集時間要略早些。本書的主角有兩位,就是封面上的 Spock Sisko,主要牽涉的星族則為 Romulans 與僅在影集中被提及,但從未出現過的 Tzenkethi

這本書情節十分精彩,但沒有超越他之前寫的 Provenance of Shadows Serpents among the Ruins(事實上,我覺得要超越 Provenance of Shadows 很難,當然我拭目以待)。這本書的兩條主線中,Sisko 的內心戲有點像他寫 McCoy 的感覺,DGRIII 總是能把影集中有意無意沒說清楚的部分拿來大做(好)文章,同時他也解釋 Sisko 為何要回到星際艦隊;而 Spock 的部分,主要是在描述羅幕倫帝國從事「瓦肯羅幕倫統一運動」的他,如何被捲進帝國內外權力鬥爭的劇情。就像 DGRIII 之前的幾部小說一樣,灑狗血的動作場景不多,劇情總是緩慢地進行,但又十分引人入勝,正當你覺得劇情如你預期發展時,下一頁又是一個驚奇,這樣地感覺直到小說結束才會停止。

這本小說也介紹影集中提過與聯邦打過仗的 Tzenkethi 星族。他們的生理結構,外表為類人生物 (humanoid),但身體其實是由數十個小的囊 (sac) 組合而成,這些囊之間的關節可以做幅度很大的彎曲與旋轉,所以以人類的角度來說,他們的身體柔軟地不像話。Tzenkethi 的人民,從未出生就被生物學家從基因來判定個人的能力,出生後就依能力被指定需要學習的工作,因此 Tzenkethi 常被外族誤認為是具有種姓制度的社會。Tzenkethi 人民雖從小被指定功能,但也會因為表現而被調整在國家梯隊 (echelon) 中的職務。由於基因在絕大部分決定了人的能力與表現,所以他們的社會是完全的菁英治國。他們對於像星際聯邦這樣,把國家重大事務交由能力與智慧普通之一般老百姓來決定的民主制度,是嗤之以鼻的。這本小說中,Tzenkethi 的菁英也完全展現其手腕,在羅幕倫帝國的政治鬥爭中為 Tzenkethi Coalition 爭取到最有利的結果。

這本書的內容也有點像電影第11集一樣,有很多小的 reference 等待書迷與影迷發覺,其中讓我嚇一跳的是,之前在 DS9-Relaunch 的一段未完結劇情,到2381年似乎已經結束,也對 Kira 的人生造成影響。這些小小驚奇留待讀者自行發覺吧!

如果要我雞蛋裡挑骨頭,這本小說唯一的缺點就是兩位主角的故事好像平行線,幾乎沒有交集,Sisko 回憶 Tzenkethi 戰爭的劇情,也與主線關係不大,希望作者是用來當未來故事的伏筆。總體來說,我給這部小說的分數是 8.7/10

Memorable Quote:

One does not take action in support of a moral obligation because it is easy; one does it because it is a moral obligation.

----------- Spock 談及瓦羅統一運動時的話

Never behave as your enemy expects, and never reveal your true strength. If knowledge is power, then to be unknown is to be unconquerable.

----------- 羅幕倫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