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劍橋,生活的各項開銷是很高的,因為英國的物價是台灣的二至三倍。我的生活費,全靠申請到的李氏基金會獎學金 (Li Foundation Fellowship)。感謝美國紐約的李氏基金會提供這個獎學金以及我妻子無條件的諒解,否則我這輩子大概不可能有出國做研究的機會。這個獎學金,李氏基金會已經先給了李約瑟研究所,所以我是從研究所拿到獎學金的支票。既然拿到支票,我就必須要在英國的銀行開戶才能領到錢。
研究所建議我去巴克萊銀行 (BARCLAYS BANK) 開戶。我上維基百科查了一下,這家銀行是全球前幾大的銀行,在世界各地都有分行(很奇怪,他們沒來台灣)。這家銀行光在劍橋就有四、五家分行,不過每家分行都很小,上圖就是我開戶的分行。
在英國銀行開戶超級麻煩,要兩份有相片的證件,其中一個還要包含地址。我的護照沒問題,但是身份證與駕照都是中文,他們又不接受我帶去的英文戶籍謄本,所以他們還要拿去翻譯,翻譯費竟然要50英鎊,真是坑錢!所以我建議,未來如果有人要到英國生活,需要在銀行開戶的話,可以先在自己國家的英國銀行,例如HSBC,開好帳戶,再問他們要如何把帳戶轉入英國,或許可行。每次遇到這些麻煩的規定,都會讓我想到,英美的反恐戰爭,不知道有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安全,但是肯定讓我們的生活多了很多麻煩。
這些跟 Barclays 有關的麻煩,讓我聯想到 Star Trek 影集中,曾在 D 型企業號與木星太空站服役的 Reginald Barclay 上尉(如下圖)。他也是個有點麻煩的人物。他到40歲還只是尉級軍官,有全像上癮症,個性古怪。不過,他也極度聰明,在協助航海家號重返地球這件事情上,有很大的貢獻。我沒有想過在網誌上會介紹到他,但是在巴克萊銀行開戶的時候,因為許多麻煩而想到他,真是有趣。
根據維基百科,巴克萊銀行在 1690 年創立,創辦人之一的女婿就姓 Barclay,後來他在 18 世紀初成為銀行的大股東,也使得這家銀行用 Barclays 的名字到今天。或許巴克萊上尉會是這位巴克萊銀行家的後代,也或許不是,因為 Barclay 其實是英語世界很常見的姓氏。維基百科上面還說到巴克萊銀行的一些負面傳聞,例如資助辛巴威的穆加比政權,以及涉及軍火買賣等。我不知道傳聞的真實性,不過這讓我不想在離開英國之後繼續保有他們的帳戶。無論如何,我會在英國好好享用這家銀行的服務,也會看一些與巴克萊上尉有關的影集。希望大家也支持 Star Trek,並且反對軍火交易喔!
9 則留言:
巴克萊銀行和巴克萊上尉的聯想還真有意思,上次和一位姐妹聊天,她跟你一樣很能想東想西,讓事工不僅能縱向承接,也能橫向發展,越做越大,越做越廣闊,還真羨慕你們這些人的恩賜捏!
何解沒扯到"柏克萊大學"呢?
巴克萊名聞世界,原因是在英國法律歷史有很多經典案件,若是讀法律,沒可能不知"BARCLAYS".
巴克萊在南非亦曾叱吒風雲,後因須跟隨英國政府退出南非。
至於巴克萊不活躍於亞洲,應是其角色與英國政府有千絲萬縷,我不清楚現時還有沒有獲得授權仍可將英女皇的肖像掛在銀行辦公室內。
柏克萊大學的全名為: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與 Barclays 無關.
>(很奇怪,他們沒來台灣)。
本人雖未踏足過台東,但卻肯定在台東是有人認識"巴克萊銀行",何解閣下會有如此奇怪感覺?
究竟是銀行的問題還是台灣的問題呢?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0020203117
東美的老闆娘對"巴克萊銀行"是有認識的,台灣自己其實也有自己優越的地方。
Thanks for the information, Mr Ng. I'm sure there are people in Taiwan who know Barclays Bank or have dealings with them. I only wondered why they do not have branches here. And you explained that in your previous comment. Thank you for that, too.
勿疏忽自己也有自己的長處,別以為外人是優秀,
"天下烏雅一樣黑",別人有的自己也有,美國富裕有的亦祗不過是債,何解台幣沒有美元的特性呢?
問題是可以反過來問(這個道理本人當然明白):
很奇怪"台灣銀行"/"華南銀行"在海外很少分行。
人才並不是海外大學才可培養出來,問題是很多人會忽略自己身邊(台灣)的優越條見。
本人在香港的分行亦曾遇過從英國派來學習仍在"牛津"求學的學生。
Thanks again for your comment. Of course in Taiwan we meet people coming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ing here to study. When I was doing my PhD studies in Taipei, I personally know PhD students from France and Malaysia.
看了閣下的 Blogger 及家庭溫馨,本人感覺須花多點時間提醒純樸的群眾.現今世界充斥太多流氓金融專業,本來很多家庭悲劇及金融災難應可避免,由於現今世界都市生活繁忙很多人因而忽略一些公開資訊而當作出投資時而被蒙騙, HSBC、渣打、花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等都是世界知名,引入一些知名金融機構到台灣亦未必能帶給台灣群眾真正認識正面金融/個人理財,現今 Barclays 可能亦如是。
美國以低息迷惑世界是有違金融歷史檔案的啟示。
http://hk.myblog.yahoo.com/xenotar22/article?mid=262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8/02/22/JT-498286.htm
http://www.lbv.org.hk/
感謝您提供的資訊!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