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

我的另一個網誌

在 Babel One 這個網誌上, 我只寫跟星艦有關的文章. 但是最近兩年, 我寫作的興趣擴及棒球和其他一些社會議題 (或許也是因為沒空寫論文, 只好寫網誌自娛). 所以, 最近開了一個新網誌:


這個網誌有最近三年來我寫的一些雜談, 跟大家分享, 也希望大家給我指教!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24世紀的銀河冷戰

冷戰是個在星艦宇宙中永不退流行的話題. TOS 最初的設定中, 星際聯邦就是美國, 或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 克林貢帝國代表蘇聯, 而羅慕倫星際帝國就是1960年代與世界隔絕的中國. 隨著時代的推移, 20世紀的地球見證了冷戰的結束, 而1991年的星艦電影也中也看到了聯邦與克林貢雙方領袖, 為了和平所做的努力. 最後, 雙方簽訂基杜瑪協約 (Khitomer Accord), 正式成為同盟.


TNG 主要的反派是柏格人, 這種只有集體意志而無個人存在的種族, 被視為是所謂自由世界最大的威脅. 但這個反派在 VGR 的系列中被玩到爛掉, 不像克林貢人雖然是反派仍有許多影迷喜歡. 2008年的小說 Destiny 三部曲, 基本上解決了柏格的議題. 在這個系列中有提到柏格人的起源, 與人類以及某個神秘外星種族的瓜葛, 以及最後幾乎毀滅性的大戰. 聯邦在最後的戰役中, 得到那個神祕種族的協助而獲勝, 但也元氣大傷.


柏格人消失, 羅慕倫人也在電影第10集中受到重創. 雖說星艦的精神是探索未知以及針砭當代社會亂象, 但是這畢竟是以商業為導向的文創產品, 所以需要反派的存在. 星艦小說宇宙接下來的主軸, 在2009年的 A Singular Destiny 確定. 星際聯邦因為航海家號從 delta 象限帶回的量子滑流引擎 (quantum slipstream drive), 由於比傳統曲速引擎快得多, 讓星際聯邦在 alpha 與 beta 象限擁有戰略上的優勢. 這使得許多與星聯敵對的國家起了高度的戒心, 深怕哪天他們的國家會被星聯侵略. 因此, 他們就組成了提豐公約組織 (Typhon Pact), 以對抗星聯與克林貢帝國所組成的基杜瑪協約國.


從2009年起, 星艦小說宇宙基本上就是這種類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對抗的戲碼, 在目前的幾本小說中, 雙方各有勝負. 比較有趣 (但也令我難過) 的是, 堤豐公約國之一的索利安族, 利用了安多利族近年來遇到的生殖危機, 刻意洩漏一百年前的古老秘密 (詳見前一篇 Vanguard 的介紹) 給他們, 並指控聯邦蓄意隱藏資訊. 這使得安多利退出星際聯邦. 我個人是很喜歡安多利族的. 由於安多利是星際聯邦創始會員國, 位置也處在聯邦的心臟地帶, 所以未來聯邦要如何再取得安多利的信任, 也是可能是小說的重要據情之一.


對於星艦小說宇宙這樣的設計, 我覺得並沒有太多不好的地方, 重要的是誰來寫. 在這樣以冷戰與謀略為主軸的宇宙中, 我相信某幾位小說家仍然有可能寫出深刻的內心戲或社會批評, 所以我拭目以待. 最後, 讓我把到目前為止, 雙方陣營的各個國家或星族紀錄在下面.


基杜瑪協約 (Khitomer Accords)
星際聯邦 (United Federation of Planets)
克林貢帝國 (Klingon Empire)
卡達西同盟 (Cardassian Union)
佛瑞吉聯盟 (Ferengi Alliance)

提豐公約 (Typhon Pact)

羅慕倫星際帝國 (Romulan Star Empire)
布林邦聯 (Breen Confederacy)
增克希聯盟 (Tzenkethi Coalition)
葛恩霸權 (Gorn Hegemony)
索利安集合 (Tholian Assembly)
金夏沙神聖教團 (Holy Order of Kinshaya)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Star Trek: Vanguard 系列完結

這篇文章應該要算是心血來潮的隨筆, 不算推薦. Star Trek 小說系列, 無論是原創的 Corps of Engineers 還是延續電視影集的 DS9-Relaunch, VGR-Relaunch, 通常都會維持很長的時間與大量的冊數. 這次難得有一個原創且完整的故事, 在過去七年只出版八本小說, 到今年完結. 這個系列就是 Star Trek: Vanguard.

Vanguard 的故事時代是設定在TOS的年代, 發生地點主要是在聯邦, 克林貢與索利安族 (Tholians) 交界的 Taurus Reach 星域. 聯邦在這裡發現了一個古老祕密, 有可能為聯邦科技帶來突破, 因此他們在此建立了 Vanguard 太空站. 克林貢人得到風聲, 懼怕聯邦因之發展出新武器. 最麻煩的是, 這個古老祕密與索利安族的起源有關. 因此三方在此星域互相角力.

 

故事的設定頗吸引人, 角色也跟傳統星艦有所不同, 所以我七年前也興致勃勃地開始追這個系列. 這個系列主要是由 David Mack 主導, 有超過一半的內容是他寫的. 因此, 各位讀者可以想像, 內容以動作跟謀略居多. 這七年剛好是我人生有很多轉折的時候: 開始讀博士, 認識學術界同行, 到劍橋, 生小孩, 流浪到中原再安頓在北醫. 所以, 看到這八本小說, 偶而也會想起這七年的事. 這個系列的第五冊, 還是我在英國買了, 讀完帶回來的.

現在整個故事完結, 有興趣的讀者, 可以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地看完, 或許會跟我每年看一兩本的感覺不同. 有興趣收藏的讀者也可以找我, 我願意整套售出.

未來我可能還是會繼續推薦 Typhon Pact 系列的小說, 敬啟期待.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Mission: Impossible

有一年沒在我的星艦網誌寫任何書評了! 可惜這次也不是要寫書評. 原因除了過去12個月來值得推薦的星艦小說不多之外, 更重要的是, 我現在的新工作十分忙碌, 加上花在照顧兒子的時間也沒減少, 所以寫星艦小說深度書評就變成 Mission: Impossible 了!

Mission Impossible 原本是60至70年代的電視影集, 敘述一群美國特務人員各種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這個影集在台灣被稱為虎膽妙算,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還滿喜歡的. 虎膽妙算跟星艦迷航記有何關聯呢? 其實在劇情上是沒甚麼關係的. 因為我沒有真正看過四十多年前的影集, 所以也沒注意, 直到昨天我去逛 DVD 店時, 看到虎膽妙算第四季盒裝的封面, 上面有一位極為眼熟的仁兄. 我心想: 不會吧? 他演過這部影集嗎? 我竟然不知道! 回家之後查維基百科, 才發現我的懷疑是真的!

原來飾演老 Spock 的 Lenard Nimoy 從虎膽妙算第四季起在其中演出! (如下劇照)

Nimoy 飾演的角色是 "The Great Paris", 從魔術師轉職成特務, 擅長角色扮演與偽裝, 也就是 "千面" 這個角色設定的功能. Nimoy 在1969年星艦影集被停播之後, 就轉到虎膽妙算來成為固定成員. 不管在星艦還是在虎膽, 他看來都是創造奇蹟的人!

既然寫深度書評最近對我變成困難的事, 過年期間來回顧年輕的 Spock, 也是一件滿美好的事. 未來等我有空, 應該還是會偶而寫寫書評吧! 當然, 我只推薦好書.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Typhon Pact: Rough Beast of Empire, Romulans and the Tzenkethi(輕微劇情洩漏)

又看完了一本 David R. George III 的大作。我要先承認,我早已是他的書迷,所以下面的評論或許有失公允。

這本 Rough Beasts of Empire Typhon Pact 系列第三彈,但小說中的時間是從23812月至23822月,比起前兩集時間要略早些。本書的主角有兩位,就是封面上的 Spock Sisko,主要牽涉的星族則為 Romulans 與僅在影集中被提及,但從未出現過的 Tzenkethi

這本書情節十分精彩,但沒有超越他之前寫的 Provenance of Shadows Serpents among the Ruins(事實上,我覺得要超越 Provenance of Shadows 很難,當然我拭目以待)。這本書的兩條主線中,Sisko 的內心戲有點像他寫 McCoy 的感覺,DGRIII 總是能把影集中有意無意沒說清楚的部分拿來大做(好)文章,同時他也解釋 Sisko 為何要回到星際艦隊;而 Spock 的部分,主要是在描述羅幕倫帝國從事「瓦肯羅幕倫統一運動」的他,如何被捲進帝國內外權力鬥爭的劇情。就像 DGRIII 之前的幾部小說一樣,灑狗血的動作場景不多,劇情總是緩慢地進行,但又十分引人入勝,正當你覺得劇情如你預期發展時,下一頁又是一個驚奇,這樣地感覺直到小說結束才會停止。

這本小說也介紹影集中提過與聯邦打過仗的 Tzenkethi 星族。他們的生理結構,外表為類人生物 (humanoid),但身體其實是由數十個小的囊 (sac) 組合而成,這些囊之間的關節可以做幅度很大的彎曲與旋轉,所以以人類的角度來說,他們的身體柔軟地不像話。Tzenkethi 的人民,從未出生就被生物學家從基因來判定個人的能力,出生後就依能力被指定需要學習的工作,因此 Tzenkethi 常被外族誤認為是具有種姓制度的社會。Tzenkethi 人民雖從小被指定功能,但也會因為表現而被調整在國家梯隊 (echelon) 中的職務。由於基因在絕大部分決定了人的能力與表現,所以他們的社會是完全的菁英治國。他們對於像星際聯邦這樣,把國家重大事務交由能力與智慧普通之一般老百姓來決定的民主制度,是嗤之以鼻的。這本小說中,Tzenkethi 的菁英也完全展現其手腕,在羅幕倫帝國的政治鬥爭中為 Tzenkethi Coalition 爭取到最有利的結果。

這本書的內容也有點像電影第11集一樣,有很多小的 reference 等待書迷與影迷發覺,其中讓我嚇一跳的是,之前在 DS9-Relaunch 的一段未完結劇情,到2381年似乎已經結束,也對 Kira 的人生造成影響。這些小小驚奇留待讀者自行發覺吧!

如果要我雞蛋裡挑骨頭,這本小說唯一的缺點就是兩位主角的故事好像平行線,幾乎沒有交集,Sisko 回憶 Tzenkethi 戰爭的劇情,也與主線關係不大,希望作者是用來當未來故事的伏筆。總體來說,我給這部小說的分數是 8.7/10

Memorable Quote:

One does not take action in support of a moral obligation because it is easy; one does it because it is a moral obligation.

----------- Spock 談及瓦羅統一運動時的話

Never behave as your enemy expects, and never reveal your true strength. If knowledge is power, then to be unknown is to be unconquerable.

----------- 羅幕倫格言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Typhon Pact: Seize the Fire + the Gorn (輕微劇情洩漏)

上個月的一陣混亂,到現在心情稍有平復。11月出版的 Typhon Pact 系列第二集 Seize the Fire,在上週讀完了。趁記憶猶新把書評寫下。

這本小說是 Michael A. Martin Andy Mangels 分道揚鑣後寫的第二部 Star Trek 小說。先說我驚訝的地方。過去讀 MM & AM 合寫的 Star Trek 小說,總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原因是,他們兩位對過去的星艦 canon 有下過功夫,所以不會寫出違反影集與電影細節的內容,寫出的小說也讓星艦的宇宙更豐富點,但劇情總是很平淡。要不是他們的小說都屬於某個讀者在跟隨的系列,會買的讀者就更少,因為以單本小說來看趣味性很低。MM 單飛之後第一本 Romulan War 小說也是這樣的感覺。但是,現在這本新書的內容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Seize the Fire 跟很多受歡迎的星艦小說一樣,在故事前段有緩慢而詳細的舞台鋪陳,整部小說有三條故事主線與其他支線同時進行,在中後段則將各故事線連接,有急轉直下的結局。他甚至還稍微挑戰了 Prime Directive 的詮釋方式,我認為算是一個突破。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次對手的星族,建立葛恩霸權 (Gorn Hegemony) 葛恩族 (Gorn)。過去少有星艦影集與小說以之為題材,所以這本小說也讓我們更瞭解這個過去影迷不認識的星族。比起前一本 Typhon Pact 小說,這本書發生的場景雖然在葛恩霸權的星域之外,但是它對葛恩族社會文化的刻劃比前一本對布林人的刻劃要深刻許多。簡短來說,葛恩族是從爬蟲類演化出來的智慧生物,對以哺乳類為主的星聯社會有基本上的不信任。他們的社會分為數個階級高低不同的種姓 (caste),依序是地位較高的 political caste,中間的 legal castewarrior caste technology caste,最後是 labor caste。不同的種姓職責不同,適合孵化新生代的場所也不同,其中以 warrior caste 的環境需求最繁複,在葛恩星域內僅有一個星球可做孵化場。本書故事的主軸,就是葛恩族在去年伯格入侵一役後,戰士孵化星球被毀滅,所以必須尋找新的星球,這尋找的過程牽涉到了葛恩族不同種姓間的權力鬥爭,一座古老的 terraforming device,以及他們所看上新孵化星球上居住之智慧生物的生存權。

關於葛恩社會的種姓制度,順便再提一件的小事。葛恩社會的醫療工作者,被包含在科技種姓中,從我們人類的觀點這當然不足為奇,有趣的是,藝術家與宗教工作者也被包含於科技種姓中。不知道我一些讀美術或藝術史的朋友作何感想?

講完有趣的地方,接下來要做一點批評。這本書前四分之三讀起來都很不錯,但最後急轉直下的劇情,牽涉到三段重要(不論有形或無形)的談判。Star Trek 有一個重要的信念,就是尊重不同文明之間的價值,以和平方式而非武力來解決衝突。(好,我當然知道這個信念有偽善成分,星聯的科技與武力十分先進,有這些當談判的後盾當然容易解決問題。)所以,最後那三段談判應該是全書最好看的部分,但是作者敘述的方式都是以第三方觀察的手法描述,而未寫出實際談判的言詞交鋒,讓我覺得本書稍嫌虎頭蛇尾,甚為可惜。此外,三段談判中,有一段不是有形的對話,而是牽涉從TOS與電影時代就常出現的一種人類不具有的能力(我還是不要說太多,不過影迷從看封面就應該猜出來了)。這就有點便宜行事,前面鋪陳地很好,但最後用這個神來一筆,雖然也幫未來的小說留下伏筆,可是總覺得結局有點草率。

總體來說,這本小說雖然稱不上讀者必看,但我覺得比 Typhon Pact 上一本要值得讀,我給它的分數是 8/10

Memorable Quote: “Whether anybody serving aboard Titan understands it or not, there’s one central principle this vessel stands for: honest confrontation with our deepest, least examined prejudices and biases” --- Cmdr. Xin Ra-Havre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