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紀念星艦五十週年的星艦百科全書第四版

星艦製作團隊,在2016年慶祝星艦五十週年時,出版了星艦百科全書第四版:The Star Trek Encyclopedia,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A Reference Guide to the Future。對於星艦迷來說,這也是頗感動的事情之一,因為,在這個網路的年代,關於星艦系列的權威知識,可以查詢維基版的星艦資料庫 - Memory Alpha - 所以似乎沒有出版紙本百科全書的需要。上個世紀網路不普及的年代,曾經有三個版本的星艦百科全書出版,分別在1994、1997 與 1999 年。我上個世紀時也購買過第二版。時隔十七年,去年竟然出現第四版,而且內容大幅增修,真是造福影迷。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套」百科全書的外觀與內容。

首先是外殼,由精裝厚殼將兩本百科全書收整。

書殼背有書名與星艦標誌。

兩本百科全書,A-L 與 M-Z,剛好用TOS與TNG兩代企業號當封面。

星艦系列最重要的英雄:Cpt. James Tiberius Kirk。

最新版的百科全書,除了有包含五個電視系列的內容之外,電影系列也包含 Alternate Universe 的角色與劇情。

兩個宇宙中的 Spock。

星艦列表。

各種組織徽章圖鑑。

不同時代星際艦隊的階級。

各類星艦圖鑑。

這套百科全書美中不足之處,就在於它雖然在2016年底出版,但是沒有包含電影第十三集的內容,這可能也是因為本書撰寫期間,第十三集還未上映。為避免劇情洩漏,這本書的撰寫與出版團隊也不能對新電影先睹為快。這也是星艦系列的傳統。瘋狂影迷太多,所以劇情在上映前要絕對保密。

最後來回答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麼在網路的年代還要出版紙本百科全書呢?二十世紀的前三本百科全書,的確會被影迷與作家拿來當成工具書,我自己過去就常常查舊版的百科全書。但後來維基興起之後,我就完全依賴星艦維基。我覺得,這套百科全書完全是讓影迷收藏,而不是只當成工具書。當然,這套書代表星艦「正史」(canon) 的知識,在網路資訊有疑義時也可以查。但重要的是,這套書讓影迷會有擁有星艦知識的感覺。網路上的知識是「流動」的,很多人不見得有能力判斷真偽,而且很多事情眾說紛紜。有一套官方認定的百科全書,可以讓影迷覺得自己擁有官方的知識,所以還是有賣點。平常我們還是查網路,但是花幾張小朋友,享受擁有星艦知識的快樂,對影迷來說是值得的。所以,這套書有市場,我雖然晚了幾個月,還是買來收藏了~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古希臘文好好玩第5回:老師都是數學家?

現代學術中各個學科的名稱,有許多來自古希臘文,一點都不奇怪。古希臘與希臘化時代其中一種最傑出的成就數學—在現代英語稱為「mathematics」,而這個字也來自古希臘文,只是意思不見得相同。

兩年半前,我去上了幾節希臘文的課,當然沒有什麼程度,不過學了幾個字根,可以當成半瓶醋跟分享一下,就寫了古希臘文好好玩這個系列。不過當時只寫了四回就停筆,而最近兩學期因為又重新開希臘科學史的通識課,就來複習一下幾個單字。


Mathematics 這個字來自古希臘文。原本在古希臘文的μᾰνθᾰ́νεινmanthanein)是「學習」的動詞,其衍生出的μάθημα‎máthēma)代表「知識」,μαθηματικός‎mathēmatikós)則是「喜愛學習的」。本來τα μάθηματαta mathēmata)一詞在古希臘文可以指稱不只是數學,而是任何學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這個詞來稱呼他對「理型」的研究,也用其稱呼關於算術、幾何與天文學的研究。亞里斯多德是最早把μαθηματικηmathēmatikē)與φυσικηphysikē)分開的學者,後者是指對於自然物體的研究,而前者就是對於點、線、面、數等概念的抽象研究。


畢達哥拉斯雕像

在亞里斯多德之前,公元前六世紀由畢達哥拉斯創立的畢氏學派,傳統上被認為發展成兩群人:
μαθηματικοίmathēmatikoi,教導者)與ἀκουσματικοίakousmatikoi,聆聽者)。代表教導者的那個字,後來就被指稱「數學家」,也就是現代英語中的 mathematician。這當然不是說,古希臘的老師都是數學家。不過,對於我們當數學老師的人來說,把老師當成「數學家」,也可以看成一個美麗的錯誤啦~

參考資料:G.E.R. Lloyd (1970). Greek Science after Aristotle.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五十週年紀念文之三:No, we are not there yet.

1967年11月17日,Star Trek 第二季第10集 Journey to Babel 首播。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星艦集數之一,最近剛好複習到這一集。本集的內容有三個主題:父子之情、政治斡旋,以及懸疑陰謀,其戲劇張力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有可觀。下圖的這一幕算是本集代表之一,以半世紀前的電視製作水準,這應該算是精緻的化妝。這一幕進行到星際聯邦的四個主要種族 - 瓦肯、人類、泰勒、安多利 - 各自對於某個能源議題有不同立場,甚至有可能引發聯邦內戰。今天被川普撕裂的美國、因難民問題而擴大歧見的歐盟,以及民族主義加劇的東亞,看來都比23世紀的星際聯邦更難在和平與互相尊重的價值之上解決問題,更不用說伊斯蘭世界。星艦系列跨越半個世紀,但人類還看不到和平的地球。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楊紫瓊與星艦系列中的亞裔

今天傳來的星艦新聞CBS 正式宣佈三位 Star Trek: Discovery 的演員。Doug Jones 飾演科學官 Saru 上尉,來自一個新的外星種族。Anthony Rapp 飾演 Stamets 上尉,發現號上的外星真菌學家。至於楊紫瓊,確定飾演星艦神舟(神州)號的 Georgiou 艦長。

外星真菌學家的姓氏可能是要紀念20-21世紀的美國真菌學家 Paul Stamets,至於他的貢獻如何,還請懂生物的朋友賜教。外星真菌學是過去星艦系列中沒有出現過的學問,對劇情的影響精彩可期。楊紫瓊飾演的角色姓 Georgiou,來自希臘文 Γεωργίου,原意似乎是「農夫」,是英文 George 的希臘文源頭。看維基百科說是希臘與賽浦路斯常見的姓氏,英、美、澳也有一些名人有這個姓氏。這個姓氏的發音不會比中文容易,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設定滿好的。星艦中的亞裔角色通常都是地球族群融合的代表。飾演 Sulu 的演員是日裔美人,角色的姓氏來自東南亞的蘇祿海; 飾演 Harry Kim 的演員是台裔美人,角色有韓國姓氏且父母住北京; 飾演 Hoshi Sato 的演員是韓裔美人,角色是巴西日裔。而楊紫瓊這位來自大馬的華人,飾演希臘裔的 Georgiou 艦長,更有族群融合的感覺。至於第三位 Saru 上尉,希望他不要長得像猴子。


照片版權屬於CBS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五十週年紀念文之二:Are we there yet?


Star Trek 首映五十年之後,地球變好了嗎?


在星艦的宇宙中,人類要經過二十世紀末的優生學戰爭與二十一世紀中葉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其中包含族群屠殺,才會在斷垣殘壁中重新站起來,發展出探索太空的能力,與外星智慧生命進行第一次接觸,學習到不同的科技與生活方式,在解決能源與經濟問題之後,最終認同更高的價值,帶來沒有種族歧視、飢荒與疾病,更為平等的社會。在我們的宇宙中,二十世紀末的優生學戰爭沒有發生,我們也希望二十一世紀中葉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不要發生。不過,整個地球的資源分布越來越不平均,全球暖化,再加上民主政治的發展導向意外的結果。我們距離星艦的理想,到底是更近還是更遠了呢?


衷心希望地球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人類與瓦肯的第一次接觸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五十週年紀念文之一:One Jealous God

為了紀念 Star Trek 開播半世紀,我開始從頭複習。重看會有新的體會,想到一些以前沒想過的東西。這一集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劇情講的是經歷意外之後擁有超能力的人類,把自己看成神。劇情對於仍受制於人性弱點的絕對權力者有很多批判,但是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話。劇情中有兩個人得到不知名的超能力,而較強的那一個命令主角把他當成神向他祈禱。但是主角說,不是向兩個神祈禱嗎?主角說他們兩個最後只會剩下一個,「一個嫉妒的神」。靠!在50年前保守的美國社會,這句話可是離經叛道的。因為基督教的神就是一個嫉妒的神!君不見十誡第一條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埃及記》20:3)這真的是我喜歡 Star Trek 的原因,製作人真的很敢,他們在劇情中不斷挑戰與刺激我們習慣的教條。我們要能夠去反省宗教,才有可能避免劇中出現的那種,受制於人性弱點的神聖權力所可能帶來的毀滅性災難。這也是我為什麼在《查理週報》事件發生的時候,認為我們的言論自由應該包含可以揶揄所有的宗教,無論對象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儒家。